歷史建築/紀念建築

(資料建置中)

馬公市

市區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Sekisama

文石書院內石碑(六面)

文石書院內的5面石碑包括康熙24年刻施琅靖台碑記,原置於施公祠,現存於孔子廟前院。文石書院門額刻於嘉慶4年,具雙龍紋飾;倡捐襄舉賓興記刻於道光23年;孔子廟重修捐題碑記刻於昭和6年;古蹟保存所記建於昭和6年,額刻4幅團壽紋飾;聖廟重修落成記刻於昭和6年,額刻雙麒麟、洛書、山川等紋飾。石碑雖文經歷風霜,仍散發悠久歷史價值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澎湖出張所

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澎湖出張所成立於大正11年,初借用馬公街228號辦事,業務包括煙、酒、鹽、油、火柴等生活必需品。大正12年9月遷至台灣軍經理部倉庫,昭和14年遷至現址,並進行擴建。1946年政府接收,改為台灣省專賣局澎湖辦事處,後多次改制,最終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營業處馬公營運站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舟集 Boattoad

馬公市合昌建材行

馬公合昌建材行創立於大正8年(1919),為澎湖第7任縣長呂安德的故居,外觀為巴洛克式2層洋樓,潔白外觀飾以浮雕紋飾,木雕獅子象徵興旺財勢。建材行由呂安德之父呂戊辰經營,以檜木料為主,洋樓外觀保存完好。現為「傻愛莊」飲食店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雲角

馬公東甲北極殿

昭和2年完工的馬公東甲北極殿,民國38年修建,是澎湖少數保留傳統廟貌的寺廟之一。木雕、石雕及彩繪豐富藝術價值,為東甲居民甲頭廟,保存傳統文化。兩進式格局,木棟架上飾有彩繪與雕刻,於民國98年由東甲居民重修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Mimicat1531

西瀛勝境牌樓

西瀛勝境牌樓建於1947年,以牙白色為主體,正反兩面頂端飾有金黃色的「西瀛勝境」四字及兩個國民黨黨徽,旁記台灣228事件,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深刻意義。至今外觀保存完整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東衛呂丁思古宅

東衛呂丁思古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,擁有逾百年的歷史。作為東衛呂氏宗族自福建金門遷徙至澎湖的居所,建築主要使用福建進口的材料,呈現典型的三合院結構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雲角

馬公武德騎尉項得生古宅

馬公武德騎尉項得生古宅,是中央里街區僅存的清領時期街屋之一。以合院概念佈局,前後落間夾以天井,呈現獨特的建築格局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舟集 Boattoad

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

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建於道光9年(1829),為澎湖孔廟前身,原為文石書院的一部分。在日治時期,學院改建為孔廟,但魁星樓得以保存至今。建築為四角形,簷廊下有四個拱形開口,色彩鮮豔樸實。民國52年重修澎湖孔廟時,魁星樓成為唯一保留原貌的建築,是台灣僅存的書院魁星樓。 

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舟集 Boattoad

澎湖廳憲兵隊

昭和6年澎湖憲兵隊興建大廳、武道廳、和式宿舍,昭和16年增建防空洞。戰後改為澎防部運輸組使用,民國47年成為港口指揮部,增建地下戰堡。民國62年整平土丘,拆除宿舍,改建大門。民國84年拆除宿舍,新建寢室大樓。93年縣府接管,進行歷史建築保存,2020年改建成「洪根深美術館」。 
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Jimmy Yao

澎湖廳廳長官舍

昭和8年(1933)興建的澎湖廳廳長官舍,昭和9年(1934)完成。原為日治官舍,戰後改為縣長公館,現已修復為「澎湖開拓館」,典範的歷史空間保存再利用。建築呈現「和洋折衷」風格,牆基為洗石子,磚造外牆貼水泥,大門口廊廳鋪磁磚,其餘牆面以水泥漿處理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Wei-Te Wong

澎湖廳舍

澎湖廳舍建於1933年,為澎湖縣政府所在地,前身為日治時期澎湖廳舍,是五州三廳中僅存的廳役所,具有政治、建築及歷史代表性。為日本亞帝冠樣式建築,保存完整,曾因空間需求進行整修,目前使用狀況良好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Mimicat1531

澎湖郵便局

澎湖郵便局,建於大正13年(1924),為重要的日治時期郵電所,具歷史價值與建築史意義。入口屋頂呈切角頂,簷出較大,下有三角木架支撐,是澎湖通信史上的重要建築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雲角 

烏崁洪辛任古宅

烏崁洪辛任古宅,建於民國8年,由洪辛任親手興建,木作由洪辛任操刀,土水則由洪水雲師傅施作。此傳統合院式建築展現地域風貌,正面磁磚楹聯與窗堵由名師精心彩繪,保存完整。建築形制完整,保存狀況良好,尤其正面的精緻玄武岩亂石砌作以及釉上彩表現出優雅工藝,具有歷史文化價值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Mimicat1531

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

澎湖水上員警官吏派出所起源於明治29年(1896),初設水上員警署,後於明治30年升格為分署。明治31年改制為派出所,歷經多次地方行政組織調整,但制度基本延續至終戰。從成立起至戰後,一直負責澎湖水上警務,為維護地方安全做出貢獻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台灣自來水

馬公水道貯水隧道

馬公水道貯水隧道於昭和2年(1927)建成,是當時澎湖唯一的水道系統,以巴羅克風格的井倉房及機械式水位計為特色。近百年來,這座歷史建築一直發揮著儲水功能,尤其在民國83至93年間的台水澎運期間,解決澎湖水荒問題,象徵著澎湖寶貴的水資源歷史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澎湖縣政府前碉堡

澎湖縣政府前碉堡,建於民國40年(1951),為綠色圓形彩繪建築,4個開口中1為入口,其他3為射擊口,分布四週。建於政府前廣場東南角,守護機關安全,歷經多次道路變遷,仍保存至今,具有重要歷史意義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Eric Deng

澎湖醫院防空洞

昭和15年建造的澎湖醫院第一代地下防空洞,原為院方及病患躲避戰時轟炸之用。民國47年進行第二代整建,擴增容積,約可容納百人,同時設有地下通道疏散病人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Jgfhhgf942zo

馬公篤行十村

篤行十村興建於清初,原為軍事用地,日治時期成為陸軍官舍。1949年後改為軍眷宿舍,複雜的建築結構與房屋增改,呈現當地歷史發展。隨著軍眷遷出,房舍逐漸改建,成為現今的篤行十村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

昭和16年建成的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,為第二次大戰時日軍興建之防空避難所。位於專賣局澎湖出張所旁,外觀樸實,以黑色玄武岩疊砌,兩側入口設矮牆抵擋攻擊。內部可容納15至20人,主要供出張所人員避難之用。

澎防部建築群

澎防部建築群建於明治29年,成為澎湖島要塞的中樞,擔負著戰備築城與兵器事務。明治40年升格為澎湖島重砲兵大隊,隨後於1908年遷入新營舍。要塞司令部與重砲兵大隊各自有營門,中間通道相連,形成澎防部建築群。近年來,此歷史建築群已成為澎湖地區獨特的文化景觀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舟集 Boattoad

自由塔

自由塔建於1950年韓戰結束後,為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釋放而立。在台灣,人們深信這些戰俘將回歸自由祖國。澎湖各界青年為響應「反共義士自由日運動」,發表宣言,建造自由塔,慶祝他們的自由。這座塔象徵當地青年的熱情與對反共義士的支持,持續見證當時歷史風貌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噸配水塔

民國49年,馬公自來水廠在第一賓館旁打造第三水源地,設有一座容量千噸(1000立方)的17公尺高配水塔,通過馬達加壓抽送深水井的水源至貯水槽中。現今大多數深水井已停用,唯一使用的16號深水井連接自來水公司水源。 配水塔不再儲存深水井水,而是透過管道直接連結,提供供水調節功能。 

天祥營區連級兵舍

天祥營區連級兵舍,澎湖地區國民政府時期首批興建,為基礎連隊居住場域,漿砌石造呈現早期國軍兵宿特色。三棟建築構造為標準連集合場,保留完整的軍事歷史文化價值,見證澎湖要塞基地之重要痕跡。 

宗南亭

宗南亭建於民國52年,為黃杰將軍為紀念光復初期澎湖駐守司令官胡宗南將軍所興建。亭以洗石子、磨石子展現澎湖在地特色技法,形式優美。符合歷史建築登錄標準,並紀念胡宗南將軍,與林投公園的胡宗南紀念雕像相輝映,具地域性建築特色。 

澎湖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

澎湖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,建築師漢寶德先生的澎湖首作,以幾何圖形(方、圓、三角)為靈感,屋頂格子樑展現幾何結構,外觀獨特,保存完好並具保存價值。建築特色回歸粗獚主義現代風格,清水紅磚營造海上堡壘感。為應對東北季風,環境特徵巧妙配置三組不同尺度的活動空間,形成多層次社交空間趣味。 

後窟潭呂石碣古厝

後窟潭呂石碣古厝,東面側門圓拱子彈見證馬公戰史。融合日治晚期傳統建築格局與當時材料工法,建築本體由當地土水名師「開通師」打造,具有四櫸頭民宅的獨特見證價值。 

澎南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雲角

鎖港許祖取古宅

鎖港許祖取古宅,許氏家族所建,歷史悠久。建築時保留「安厝」,神龕八仙桌下的「安地磚」見證傳統建築儀式,極為珍貴。磁磚對聯呈現日治時期整修用心。作為澎湖早期經濟實力者住宅,展現各時期原貌,包括壁磚、地磚、木料,並保存日治時期的磁磚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雞母塢古宅

雞母塢古宅,昭和13年建,歐陽家族所有。96年陳永興先生購得,為保存文化資產,提報文化局登錄歷史建築。擁有歷史文化價值,展現地域風貌,融合傳統與近代建築技術,具建築史與技術史價值。承載澎湖歷史,是當地重要文化遺產。 

鎖港許監督古宅

鎖港許監督古宅,昭和19年建,約70年未整修。主建材硓𥑮石,玄武岩補強,具傳統漁村建築風格,展現澎南風貌。獨具價值的防空壕連接古厝,為澎湖罕見室內建構,具歷史建築價值。建築時有「安厝」,神龕八仙桌下見「安地磚」,澎湖營建儀式中稀有見證。精緻聯刻門楹、S型防空壕,兼具文風與歷史價值。 

嵵裡古宅

陳恭(1909-1988)創建的嵵裡古宅,耗時8年於昭和23年完工。挖掘潛水石匠的陳恭,憑著堅持精神,遭遇戰火破壞後仍聘大陸師傅修復。宅內玄武岩取自當地石材店,木料瓦片則由大陸購得。具歷史文化價值,展現地域風貌,融合澎湖民間藝術與建築技術,是當地珍貴的歷史建築。 

井垵凸角磁氣探知機防備衛所

井垵凸角磁氣探知機防備衛所,日治時期建築,具備地域風貌與軍事文化,牆為砌石造,RC拱頂建築,保存完整見證二戰至國軍歷史。 

風櫃962地號古宅

風櫃962地號古宅,清領時期建築,安地契年代1840年,修復後取得年代。形制完整,門樓比例優美,埕腹地完整,為澎湖早期四櫸頭民宅代表。兄弟親屬共建,彰顯族群共同生活之典型,歷史文化價值豐富。 

風櫃尾74號古宅

風櫃尾74號古宅,2010年由萬英俊標售,整修中挖出庚子年代地磚,確定屋齡110年。古宅為典型澎湖四櫸頭民宅,形制完整,精緻玄武岩組砌,保存良好,呈現地域風貌,具建築史價值。 

湖西鄉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舟集 Toadboat

尖山顯濟殿

尖山顯濟殿建於乾隆46年,由王維羆、洪淳鑒共同創建,初位於坑仔頂,後遷至現址。神祇為謝安與謝玄,合稱「文官掛武帥」。昭和18、19年成立簡易堂,大正10年洪瑞徵倡議重建,耗資50萬元於民國56年完工。曾於民國76年韋恩颱風後修繕,民國106年出火至第五代顯濟殿。廟宇歷史悠久,由大木匠葉根壯之作,保存良好,見證澎湖宮廟建築變遷,具地域風貌,為技術史研究寶庫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雲角

成功水庫水壩

成功水庫建於1972年,混凝土壩型,長290公尺,最大身高10.5公尺,集水面積28.749公頃,蓄水量達102萬公噸。滿水位標高9公尺,解決馬公夏季缺水問題,周邊生態豐富,為澎湖最大水庫。創建歷史久遠,具歷史文化意義,在生態和民生上占有重要地位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南寮許返古宅

南寮許返古宅主人許返為寧宮小法的開基傳人,修習呂山法派小法術,屬三奶教。呂山法派源於福州,許返宣揚至閭山大法院,其洞門每三十年開啟傳法。許返敬奉陳奶夫人(陳靖姑仙師),因閭山改為呂山,以「呂山」為門派名稱。許返古宅見證其宗教信仰,彰顯澎湖民俗信仰之歷史價值。
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湖西辛家古宅

湖西辛家古宅,原認定為舉人辛齊光祖宅,經2015年調查確定為辛瑚大房所屬。左側辛氏家廟為最早宗祠,於1991年重建。宗祠修建歷程有助推測湖西辛家古宅興建時間。年代悠久、裝飾多樣,木構獨特,嘉慶18年(1813)建為辛齊光祖宅,代表各時空經濟能力所能構築的住宅特色,表現地域風貌、具建築史或技術史價值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湖西朝日貝釦工廠

湖西朝日貝釦工廠建於昭和15年(1940),採用硓𥑮石、石灰建築,灰瓦屋頂,呈折衷風格。由陳松柏與陳松林創立,以鐘螺殼製鈕釦。戰後與陳第成吉製油所合併為「大光工業社」,於1956年改組。後因國外仿製,於1964年引入日本技術師發展珊瑚加工,成為澎湖傳統產業代表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湖西菓葉灰窯

民國49年,澎湖湖西湧現大量建築訂單,當地最優質的砂砱使石灰生意蓬勃。灰窯業繁盛一時,以傳統石灰製造為主,是澎湖建築的主要材料。然隨現代建材競爭,至民國59年生意式微,至民國62年近乎停滯。本座灰窯是澎湖僅存最壯觀、獨具特色的代表性工業建築,見證當地灰窯業興衰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隘門新村

隘門新村建於1964年,為澎湖空軍基地眷舍,歷經甲A、甲B、乙三類房型,分布於北至南三區。全盛時約40戶,至2007年僅剩15戶,並遷往龍行新城。村內歷史文化價值、地域風貌及建築技術均為澎湖獨特之代表。 

龍門呂能古宅

龍門呂能古宅建於日治時期,呈傳統四櫸頭形式,以Swa(汕)石精緻砌造,突顯地域風貌。正面壁飾彩繪壁畫、治世格言呈現時代特色。保存尚稱完整,裝飾豐富,特有彩繪、牆構、泥塑花飾等,展現地域藝術風貌,兼具建築史及技術史價值。 

朱錫甘澎湖沙港旅居住所

朱錫甘,福建東山人,於大正11年至大正14年參與澎湖天后宮重建工程,並於沙港村廣聖殿裝飾施作。壁板為大正12年至13年間製作,兩面分別彩繪李鐵拐及書法,為朱錫甘作品中最早發現的有實際落款與年代的作品。其與當地陳家祖厝主人陳連發的深厚交情,揭示了朱錫甘在沙港的藝術活動。

大城北林登豫古宅

大城北林登豫古宅,日治時期傳統四櫸頭建築,因戰時興建,後院設有防空壕。建築右側原有豬稠、牛稠,反映當時周邊土地利用與產業需求。具歷史文化價值,呈現地域風貌,保存完整。 

許家403地號古宅

許家403地號古宅擁有約120年歷史,採用非完整四櫸頭形制,右間仔獨樹一格,與大厝身不同時期興建,見證澎湖居民分年興建之歷史。落二櫸頭加左護龍結構,以硓𥑮石及玄武岩建造,半截堵Swa石組砌工法,作工精緻。窗櫺水泥仿木,具地域風貌及藝術特色。120年以上的歷史,見證許家村的發展,非完整四櫸頭形制及右間仔未建,展現傳統民宅增築典型,具有建築史及時代性的價值。 

成功蕭克讓古宅

成功蕭克讓古宅為澎湖傳統合院建築,突顯地域風貌。保存完好的屋脊、門樓、捲簾棚裝飾展現豐富的民間藝術特色。獨具地區性建造物特色,保留傳統古宅格局,包含硓𥑮石擋風牆和井,完整呈現澎湖傳統合院的建築風貌。 

白沙鄉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雲角

小赤林氏宗祠

小赤林氏宗祠建於昭和7年,代表小赤崁村林氏家族歷史,為澎湖具代表性宗祠。廳堂壁留二戰時駐軍床構鑿痕,見證大時代歷史。以玄武岩及硓𥑮石結合,突顯白沙地區建築特色,表現地域風貌。裙堵、窗堵以洗石子貼磁磚,雕塑、彩繪精緻,融合漢、和文化美學,具有民間藝術及建築史價值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洪玉真

白沙小赤村呂石硓古宅

白沙小赤村呂石硓古宅創建於張百萬時期,呂石硓為地區代表性人物。宅前壁溝是張百萬運貨物的牛車必經之路,伴隨著相關地方傳說,見證澎湖早期歷史,具有歷史文化價值。門樓形式完整,場域具完整性,展現地域風貌,為保存與建築史之價值的古宅。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Mimicat1531

目斗嶼燈塔

明治32年(1899)創建的目斗嶼燈塔,高39.9公尺,銑鐵構造,外觀黑白相間,塔基為磚造。完工120年,台灣最高、遠東最高的銑鐵製燈塔,反映澎湖北海交通險惡。歷史悠久,具代表性、稀有性,是建築史上的寶貴建築,有再利用的價值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Philoschen

通梁林家古宅

通梁林家古宅歷史悠久,據研判創建於清乾隆33年前,為通梁村東甲林氏宗親聚落的重要一環。林四,開基祖籍福建,於明天啟2年來澎,古宅位於通樑保安宮旁。與鄰近古榕樹、古聚落相關,至今規模格局維持原貌,實體史料豐富,可佐證200餘年歷史,為澎湖早期建築之珍貴代表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翁維德

澎湖跨海大橋

澎湖跨海大橋創建於民國54年,初建長度2160公尺,民國83年1月完工後增至2600公尺,為澎湖主要島嶼連結之交通命脈。橋頭設拱形橋門、紀念碑及亭,承載澎湖歷史,為台灣最長橋樑,於建築史上具有特殊地位,歷經改建仍保留歷史文化價值,為不可再現的建築,具再利用潛力,代表時代的建築瑰寶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吳沛芸

鎮海長源古宅

鎮海長源古宅由陳長源於昭和14年修復,為澎湖經典宅第,體現傳統至近代工法、材料的融合。建於1939年,迎合陳家繁榮的「長源商行」經營。大厝經韋恩颱風後改為水泥瓦,突顯歷史演進。六角窗、半樓糧倉、木構、泥塑花磚細緻有致,表現地域風貌,具有澎湖地方歷史及建築價值。 

吉貝林江西古宅

吉貝林江西古宅建於傳統合院及西式廊柱騎樓形式,由滬房設計者林博及其兄弟出資興建,為七美雙心石滬設計者之老家,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。林博的設計風格包括平面幾何花紋、浮雕圖案,裝飾極富特色。建築年代久遠,保存尚完整,曾為葉茂霖醫師診所,西側設醫療事務所,東側為居室,中間廳廊兼作客廳及飯廳。 

城前蕭氏前原居古宅

城前蕭氏前原居,由蕭補(1913-2004)於二戰時期建造,當地首位通過日本警察考試者。光復後曾為國軍救護連駐地,具澎湖傳統建築特色,結合特殊時代背景。歷史文化價值高,表現地域風貌,蘊含藝術及建築史價值。 

講美吳玉樹古宅

講美吳玉樹古宅展現地域風貌,石牆巧緻,大門石柱與門聯石刻凸顯當地打石技藝。建築上,採用日治時期改良式,亭深、通樑跨度長,保存完整。水缸獨特造型,柱頭柱座工法獨特,捲簾棚寬敞,充滿當地特有裝飾。展現講美地區早期打石業繁榮,具有地方建築特色及技術史價值。 

西嶼鄉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Mimicat1531

外垵餌砲

外垵餌砲,建於大正12年,為應對《華盛頓海軍條約》的欺騙假砲。八角形砲座、雙砲管,庞大體積,是罕見的軍事設施,突顯外垵戰略位置重要性。歷史悠久,代表時代,稀有且難再現,具有建築史上的獨特意義。 

圖片來源/維基百科│作者/地下高雄

西嶼鄉黃氏宗祠

西嶼鄉黃氏宗祠,保有家族歷史文物如石製香爐、銅製香爐,反映歷史價值。建築架構呈現日治時期庭院圍牆,典型閩南三合院,彩繪獨特,具地域風貌、民間藝術特色,突顯特殊族群生活文化之歷史價值。 

池西41號古宅

池西41號古宅,澎湖傳統四櫸頭形式,玄武岩、硓𥑮石混建,保存完整的門樓石雕、對聯、水墨畫、燕子磚、花格磚,展現地域風貌與民間藝術特色。具地方特色的入口型式、前磚坪式,深井水缸、彩繪和花窗等,突顯其地區性建造物特色。 

望安鄉

西安許真古宅

西安許真古宅,光緒6年創建,許氏家族為望安代表性商帆貿易家族,宅院內萬興滬、古松中藥店歷史悠久。建築選用嚴謹的硓𥑮石,紅磚框邊飾,展現地方建築美學,有海洋貿易拓墾歷史意義。內有大型文物,如陶缸、高級傢俱、風化劍獅,具歷史建築價值,呈現時代風貌。